寂静陶然 所书即感

——读叶圣陶《隔膜》
●影视151班 盖春玲

期次:第1期       查看:157


  “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,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”,叶圣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句话做了详细的阐述。
  叶圣陶,江苏苏州人,是我国著名教育家、作家。《隔膜》是叶圣陶早年的一本短篇小说集,其作品创作风格迥异于后期的的创作,它们之中都是带有内心情感色彩的,不语社会、不语众人、更不语自己,放弃锋利的文笔时代,对于内心的诉求进行发泄,希望有人驻足读阅,但却不求反响,不求共哀,不求人言语。笔是自己的思想也便是自己的,如行云流水将雾里来雾里去的思绪,在笔尖白纸上停驻,那便是内心的停留吧,经历过的事、遇到的人不求刻骨铭心,也跃然纸上。
  “人在静心深思后,会心如明镜,自己的人生,需要自己去描绘上色。”这是小说集里最让我动情的一句。在如今的生活,心如明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,想读懂它就需要进入那段二十年代的风雨中去,读叶圣陶如此,读书都亦如此。在他的笔下,许多事情与我们的经历大相径庭,我经历过迷茫与苦恼,也经历过明亮与开心,每个人都是这样吧,内心毕竟只有自己才能懂得。《隔膜》里传递出来的信息与感受使我们身临其境、感同身受,这种读懂我的感觉便是它打动了95后的我的深层原因吧。里面的文章都不算长,叶圣陶先生以自己的经历进行叙述,没有冗长的环境与人物,简单的勾勒了能支撑小说结构的三个场景,寂静的描述内心,故事的情节也是自然而然的展开,没有特意的波澜设置、没有承上启下、没有旁枝末节,这有叶圣陶自己。小说的主题是他基调也是他情感还是他,也许,读懂了自己才能去感悟世界吧!
  所以,在阅读中,读者可以被悄然的带入,这便是内心的第二个世界。现在的我也是,我没有评论叶圣陶先生的作品,更像是直抒自己的心情。《隔膜》中有三个场景,“相逢”——亲戚的书斋、“饮宴”——朋友的餐室、“闲聚”——众人喧闹的茶馆。三种所有人都有的人际社会关系,各不相同却又可同日而语,他们在坐着的内心中却相对平淡,各相雷同,对于他们拥有的感想就是——隔膜。
  我是相信缘分的,每个人的相遇都有着前世的选择。叶圣陶先生其实内心也是这样感觉的,只是“你选择了路,我也选择了路,走的却是不同的方向。你仰望着星空,我也仰望着星空,心中却各有所思。”,《隔膜》中写了人的荒诞处境,写了人日常的一种孤立无援的存在方式,这种孤独它远远超过了普通意义上的孤独,超越了古人诗中吟咏的寂寞。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呢?
  读罢,心灵竟然是一次意外的收获。《隔膜》中没有大时代的国家问题;没有社会强食弱肉的抨击;没有直击心灵铿锵有力的批判。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如滴水石穿般的绞痛在心中,缓慢又持久。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自己,他不想教育什么人也不想控诉这个世界,他只想将自己的这一刻记录。他崇尚自然,人亦自然。
  喧嚣中的陶然,我亦想只书写自己,哪怕一刻,便是寂静。突然想到,前段时间读的贾平凹的《自在独行》,贾平凹先生也喜静,每每在家中写作就是怕敲门的声音,但他并不害怕敲门的小偷,他们偷的只是钱财,但有些人敲走的便是时间,也就极度反感。
  万千世界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《隔膜》虽然摆脱了当局的写作风格,除了叶圣陶先生的内心,其中人人设防、人人自危,互相保持距离互相隐瞒,更加自觉自愿地加深拉长着原有的这个隔膜,不止于人,于国家,于民族,也是同一个道理吧,又怎么不能够让人思考呢?